费县积极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,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,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,加快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,着力实现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。
一是完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,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。根据全县实际,印发了全县中小学、中等职业学校、幼儿园机构职能编制规定,对全县教育系统的主要职责、编制领导职数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,为助力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提供编制保障。推进教师“县管校聘”管理改革,建立了教职工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“总量控制、动态管理、统一调控”的机制,招考教师倾斜充实农村教学一线,较好解决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老龄化问题。积极开展中学援教小学和城区教师支教活动,校际间交流教师1000多人次,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配置。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,为农村教师发放津贴补贴,定期免费体检,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,并向薄弱学校倾斜,同时实施政府教学成果奖励办法,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,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。
二是完善特殊群体保障机制,促进学生就学机会均等。坚持划片招生、就近入学原则,狠抓控辍保学,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、初中入学率均为100%,初中巩固率保持在98%以上。积极创造条件,统筹划区安排,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就近入学,享受均等的教育资源。积极筹措资金,建设留守儿童“爱心家园”,开展争做“爱心代理妈妈”活动,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。大力推进特殊教育“随班就读”“送教上门”“医教结合”三项改革,确保残疾儿童、少年顺利就近入学,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5%以上。落实学生资助政策,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高中教育、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体系,全县没有一名学生因贫辍学、失学。
三是完善学校管理创新机制,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。充分利用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平台,推行“网上受理、网上办结、一次拿证”,减少教育系统业务量。同时最大限度允许“容缺办理业务”,申请单位提供成立批文,符合程序规定登记条件,存在个别材料欠缺,不影响后续业务开展的,在事业单位承诺限时补齐的情况下先行登记,发放事业单位法人证书,保障学校完成建校工作,切实解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。大力实施党建“321”工程,积极开展“三亮三评”和“一领先七带头”活动。改革督导评估机制,建立学校管理巡查和问题台帐制度,强化过程管理,学校精致管理水平大幅提高。创新家校共育方式,实施“万名教师十万家庭连心育人工程”,构建了校内外教育相互衔接的育人机制。加强对外交流,与上海方略教育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合作,促进了管理水平、队伍素质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