费县着眼发挥街道党工委“红色轴心”作用,以深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,聚焦街道扩权赋能、社区优化调整、综合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,构建起党建引领、权责统一、上下联动、协调有力、运转高效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,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。
创新街道管理体制,推进职能综合下沉。一是转变七项职能,提高服务效能。加快转变街道职能,明确街道强化党建工作职责、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、加强经济发展、优化公共服务、推进“一站式”便民服务、实施综合行政执法、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等7项主责主业,让街道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,集中精力抓党建、抓发展、抓治理、抓服务。二是优化机构设置,完善运行机制。在镇街统一设置7个党政工作机构和5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全县先后调整增加行政编制31名,事业编制180名,推进人员、编制向一线倾斜。指导街道成立综合执法办公室,由街道办事处分管负责人兼任主任,配备1名副科级专职副主任,配备1名副科级副主任和2-5名工作人员专职专干,统筹辖区内派驻力量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。三是赋予五项权力,推动重心下移。制定出台《关于赋予街道“五项权力”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》,赋予街道对县级职能部门及其派驻机构考核评价权、对县直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、对辖区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、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、规划参与权等5项权力,破解原来职能分散、条块分割、封闭运行等问题,推动城市管理下移和专业职能下沉。
构建互联互动体系,提升治理服务效能。一是建强街道党组织“轴心”。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,全面构建“社区党组织-网格(小区)党支部-楼宇党小组-党员中心户”组织体系;同时,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需求,实行“网格化+扁平化”管理模式,按照300户左右的标准重新划分城市社区网格,实行领导成员包社区、工作人员包网格,确保街道治理指挥链条最短化、响应速度最快化、协作互动最优化、管理效率最高化、服务模式最优化。二是实行三级协同联动。以“费县首发”为运行主体,搭建“街呼县应、上下联动”工作平台,设立“群众有话说”模块,针对社区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呼叫,经平台向相关部门“派单”,部门“接单”后第一时间解决。同时,建立考核机制,定期对各单位回复、办结情况等进行通报,作为单位年度考核中的重要依据。目前,App下载安装量17.28万人次,解决问题609条。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力度。完善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办法,赋予街道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13个单位的考核评价权;被评价的县直单位其总成绩按照县综合绩效考核成绩、街道考核评价成绩的7:3进行折算。按照《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》,逐步取消街道招商引资、协税纳税考核指标,引导城市街道在服务企业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下功夫。
构建精准高效模式,激活基层治理活力。一是优化布局,实现减负增效。聚焦社区规模大、服务对象多、治理能力弱等问题,以村改社区试点攻坚工作为契机,按照宜分则分、应剥尽剥、稳妥推进的原则,对原有16个混合社区进行优化调整,新设立纯城市社区13个,选优配强社区“两委”干部,强化党群服务阵地建设;公开考聘3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,落实“三岗十八级”待遇,实现社区减负增效。二是多方参与,凝聚治理合力。聚焦社区类型多样、治理参与不足、专业服务缺失等问题,实行社区党组织领导、业委会管理、物业企业服务、驻区单位报到、网格党支部落实的“五位一体”的治理架构,理清各类主体权责边界;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集中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,不断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。三是分类施策,提升服务水平。按照小区治理类、关怀帮困类、品质提升类、共治共享类四种类型,推动在职党员报到到社区、服务到网格,推动社会单位有效参与社区治理。同时,在街道成立城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和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,抽调16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城市社区工作,在街道机关人员中选聘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;同时,推行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社区、联网格,确保街道有资源、有能力、有精力为群众服务。